憂鬱症~Form<許醫師心理諮商專欄>收錄了許醫師《許醫師抗憂鬱處方-當心理治療遇上韋小寶》建立彈性標準建立彈性標準,有時是一個人人格健全的關鍵,甚至也是一個人會不會得憂鬱症的關鍵。這怎麼說呢?我來舉一個實例。在我的身心科門診當中,曾碰到許多的青少年憂鬱症個案。當我在探詢這些個案的生活史時發現,他們往往在眾人面前是個開心果,甚至所有的朋友都會覺得他是個很開朗、活潑、外向、逗人家笑的人。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歡樂。可是很奇怪的是,這些人卻都覺得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,很多事情都會朝負面的方向想。而且當他自己一個人沉澱下來時,在人前人後的差異非常大。所以常常到了夜深人靜,或是當他面臨功課、情感的壓力,或是當他人際關係上起了衝突的時候,常常會出現不穩定的情緒,也會有失眠及早醒現象。他的情緒會跌落到谷底,而且不想讓別人知道。(我就是醬~真傷腦筋阿~"~ )我對這些青少年憂鬱症的個案非常的好奇。試圖去探討他們旳家庭史跟成長史,發現這類青少年個案都有蠻類似的成長史,那就是,在他們的成長過程裡,要嘛就是雙親從小就不在,要嘛就是有一個很早就離開,或過世了。這樣的個案從小就在一個缺乏父愛或母愛的環境下長大。就是說,他從幼稚園,從小學就背負著一個問題:為什麼別人都有健全的家庭,我偏偏沒有?為什麼別人都有完整父母的愛,而我沒有?為什麼每次作文在寫「我的父親」或「我的母親」時,我總是寫不出來?所以這類個案從小在內心中就沒有一個永遠愛他、陪伴他的「客體」,來給他支持和滋潤。所以在他成長的過程中,他的性格本來就偏向憂鬱,甚至他的親人或剩下來的爸或媽也沒有好好跟他談過這個問題。父母會覺得,我再跟你談,怕你會傷心,那麼既然你沒有問起,我們就假裝這件事沒有發生,也許你沒有爸爸或媽媽,但至少另外一個也很愛你,又有其他的伯伯、叔叔、爺爺、奶奶都很疼你,這「應該」就沒有問題了。可是他沒有想到這個小孩子的心中有個永遠的缺憾:他最需要的父親或母親在他那段成長過程中永遠的缺席了。從小他其實就帶著自卑,為什麼同學都有健全的家庭,都有爸爸媽媽,而我沒有?他也故意不去面對這件事。 好,當這樣的小孩慢慢長大之後,尤其到了青少年期,他開始變得認同同儕團體,變得比較外向活潑,甚至比別人更為開朗,但他內心那未被支持、陪伴的缺憾卻始終沒有消失。這種小孩可能特別敏感,因為他自己的生活背景是與眾不同的,所以他更想帶給別人快樂,來沖淡或掩飾自己內心的那股悲傷,這我們稱為「反向行為」(reaction formation)。有些內在越悲觀的人,他呈現出來的是加倍的愛說笑。可是他內心那個缺愛的部分卻始終存在。當他跨入成年期時,對一個青少年來講,他更需要強而有力的父母形象作為引導,他有很多情感、工作及面對未來的許多問題。可是,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形成一個堅強的表相人格,他不要人家為了他沒有父親或母親而可憐他。這個時候的他開始爆發一個心理上的危機,尤其在面臨進入社會的過程時。這樣一個心理上的危機會讓他看到內心旳缺憾。這部分也許是他多年來一直在逃避的。因為從小到大他一定會不斷的告訴自己,雖然我沒有爸爸或媽媽,但我得到另一個完全的愛,而且爺爺奶奶那麼疼我,周圍的親戚從小也因為覺得我可憐而特別關愛我,不然我還要怎樣?還能怎樣?所以他一直不斷理性的告訴自己,我「應該」沒有問題。他不應該有問題,可是內心情感上那種莫名的空虛感覺卻依然存在。 但是我ㄉ父母都健在吶~"~我還是ㄅ快樂!!!!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d00007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